【威傳媒政治中心報導】

  近日,台灣和印度簽署了勞務合作備忘錄(MOU),這使得印度成為台灣睽違20年後的第一個新增移工來源國,旨在解決台灣的勞動力短缺問題。然而,此舉引起了台灣社會的不少爭議,甚至促使了台灣民間舉辦了第一場以「反對引進移工」為主題的集會。

  1992年《就業服務法》上路,台灣大規模引進泰國、越南、印尼、菲律賓等國移工,台灣花上30年弭平文化衝擊,逐步提升移工的勞動與生活條件,但是顯然這個方面民進黨政府並沒有做到,逃逸失聯移工逾8萬人,成為黑戶人口,不論這個人數佔比多少,不論官方提出多少數據,但是數據和人民實際感受是二碼子事,這些人口黑數難以管理,對台灣社會都是一大隱患。

  此次與印度簽訂的合作備忘錄,沒有限制來台移工限額,根據一份勞動部「提供印度方有關臺方開放移工從事行業資格及業務範圍說明表」,此次開放的行業別有:製造業、外展製造業、營造業、屠宰工作、海洋漁撈業、外展農務工作、農林牧或養殖漁業、機構看護工、家庭看護工、家庭幫傭等行業。

  但根據英文版的Taiwan – India Agreement Action Plan for the recruitment of Indian workers -2023-2027(譯:臺灣-印度協定 招聘印度工人的行動計劃-2023-2027)內顯示,顯然並非只計劃開放上述行業,其中內文有一段「Under this Agreement, the focus shall be on the mobilisation of the Indian skilled and certified workforce in mutually beneficial sectors such as – 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Banking & Finance (insurance), Capital goods (smart machinery), IT-ITeS (Software development) and Hospitality. 」(譯:根據這份協議,重點應是動員印度熟練和認證的工作力在互利的行業,如電子(半導體),銀行和金融(保險),資本貨物(智慧機械),IT-ITeS(軟體開發)和酒店業。

政府需要優先關注東南亞移在台灣的工作環境、薪資水平和法規保障,再談開放其它國家移工。
政府需要優先關注東南亞移在台灣的工作環境、薪資水平和法規保障,再談開放其它國家移工。(圖:威傳媒新聞圖庫)

  但是這些行業目前是台灣的主要經濟支柱獲利行業,未來如果開放這些行業引進移工,台灣年輕人在求職上肯定會遇到困難,可預見的是起薪會被壓低,接著是工作機會減少,短期雖然解決了人力短缺問題,長期看來,技術外流和台灣基礎人才斷層是不可避免的。

  要討論移工問題,要先回頭看看既有東南亞移工在台處境,其實需要優先被重視,究竟是工作環境不佳?資水平?法規漏洞?才造成移工逃逸失聯?台灣已有的外籍移工問題尚未解決,政府需要優先關注他們在台灣的工作環境、薪資水平和法規保障。外籍勞工對台灣造成的負面效應,已遠超過其勞力所創造的生產力。台灣再開放移工非但沒解決產業勞力不足現況,反而埋下了更大的潛在危機。

  再看看台灣勞工受到的衝擊,大量的外籍移工正嚴重擠壓著本地台灣勞工的生存空間,台灣勞工的權利正被忽視,加薪空間被嚴重擠壓。許多工廠老闆不是請不到台灣勞工,而是開出的薪水不像樣,許多年輕人乾脆自行創業賣飲品、小攤販,或是送外賣,因為老闆開出的低薪與基層勞工付出的工作能力、工時不成正比。

  「你不做有的是人做,大不了請移工來做」,造成現在工廠裡有許多移工,某些移工甚至經過數年培訓,已成為工廠的骨幹,都是師資級員工,等到合約時間到,這些培訓完成的師資級移工,就會返回其母國,做著和原台灣老闆競爭的工作,他們生產的東西品質與台製品相同,價格更便宜,台灣將逐漸失去競爭力,現在的台灣開放移工非但沒解決產業勞力不足現況,反而埋下了更大的潛在危機。

  民進黨政府一直高喊「勞工是我們心裡最軟一塊」,但為此民進黨政府又有付出多少努力呢?一味的引進外來廉價勞工,不良的勞動環境現狀,民進黨政府正是始作俑者。

  民進黨政府未能有效應對市場問題,在穩定就業市場、平抑物價、房價、油價、電價毫無作為,不僅沒有頒布有效刺激市場活力的政策,讓物價、房價、油價、電價肆意亂漲,調漲基本工資其實也沒有讓勞工獲益,只是讓老闆們有了不加薪、福利減損、調漲售價理由,民進黨政府未能保障勞工的福利,現在反而主動配合資方,引進廉價勞動力滿足工廠老闆的喜好,如此的亂象,民進黨政府與勞動部部長許銘春責無旁貸。

  這次台印合作備忘錄的簽署看似暫時解決了勞動力短缺問題,但可能帶來更多長遠的挑戰。民進黨政府應該更加謹慎地處理這一議題。

(資料來源:威傳媒新聞-Win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