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傳媒陳惠玲編輯】

  台中慈濟醫院消息指出,推動正向面對生死的部立台中醫院畢柳鶯教授,7日受邀到慈院分享「斷食往生與無管善終的實踐」,刺激以救命為使命的醫療人員。院長簡守信指出,「救拔生命過程,醫師也必須考量什麼處置,對病人最合適,而不是以維持一個虛無的心跳作為目標」。

  畢柳鶯紀錄自己陪伴罹患小腦萎縮症母親選擇斷食善終的過程,於2022年4月出書,引起廣大迴響,許多比他母親狀況更嚴重的插管臥床病人家屬透過各種方式來諮詢。畢柳鶯認為還有許多人正面臨相同問題,因而投入並倡議「斷食善終」,她還出版第二本書「有一種愛是放手」刺激著許多人的生死觀念。

  畢教授指出,以前行醫時,看到許多病人插管、臥床,就警覺這現象不對,但卻沒方法能解決,直到母親斷食往生為她做了很好的示範,出書後也決定站出來幫助他們。畢柳鶯以自己母親為例,《安樂死》法條一旦通過,對母親這類病人會有一個比較輕鬆的選擇,但長期插管臥床意識不清的病人卻沒有幫助。

  《安寧緩和條例》與《病人自主權利法》兩個善終法還有待調整與共識,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讓大眾進一步瞭解生命的意義,瞭解何時應該放手,不要產生更多插管臥床的病人,也能降低醫界的壓力。

  簡守信院長反思指出,醫療是救命的,醫師也不斷精進能力希望救拔更多生命。然而救命過程中,醫師也必須考量什麼處置對病人最合適,而非以維持一個虛無的心跳作為目標。他認為這是每位醫療從業人員在醫療倫理上非常重要的思量。

  安寧緩和專科醫師林佳佳表示,家人陪伴對末期病人與家屬都很重要,他在安寧病房也看到很多感人個案。透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發現,越來越多人重視生命末期善終議題。臨床上一些長期臥床意識不清的病人,雖有鼻胃管與尿管介入,狀況也很穩定,但病人被約束的痛苦與家屬照顧的壓力,長期無法得到解決,期待將來法律界與醫界有進一步調整與共識,可以給這類病人與家屬更多幫助。

  服務醫療機構二十多年的醫院同仁莊素蓉分享,看過太多受盡折磨的病人與家屬,都因捨不得、放不了手造成痛苦。未來她也會做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簽署預立醫療決定(AD),讓醫護人員與家人清楚她對生命末期的決定,把握最後時光,與家人好好道謝、道愛、道歉、道別。

(資料來源:WinNews-威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