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傳媒記者陳惠玲報導】

  朱宗慶打擊樂團隊消息指出,擊樂劇場《木蘭》自2010年首演,於2017年跨越語言藩籬,遠征莫斯科契訶夫藝術節,睽違五年,朱宗慶打擊樂團攜手重量級製作團隊再度演出擊樂劇場《木蘭》,自2021年12月30日起至2022/1/16於台北、台中、高雄巡演為期三周,分別在國家戲劇院、臺中國家歌劇院、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歌劇院三地巡演共10場。

擊樂劇場《木蘭》演出段落〈時局〉。(圖/朱宗慶打擊樂團隊提供)
擊樂劇場《木蘭》演出段落〈時局〉。(圖/朱宗慶打擊樂團隊提供)

從新藝術型態的誕生,到當代經典的不斷進化論

  從2009年〈披京展擊〉的初步嘗試,到2010年擊樂劇場《木蘭》初生,再到2013年達全然改版規模的新版《木蘭》,以及其後歷次海內外大型巡演,歷經逾11年時光掏洗,打擊樂與京劇深度融合的擊樂劇場《木蘭》,逐漸累積孕育成為獨特且成熟的樂團代表作品。

  作為一部當代經典,在變化快速的潮流中數度搬演,團隊除了精修細節外,在格局上為求突破亦不設限,甚至推翻原本以特定朝代、戲曲美學為本源的設定,透過「變與不變」的交互辯證,來演繹永恆流傳的經典性。

演出擔任小木蘭之一的團員彭瀞瑩。(圖/朱宗慶打擊樂團隊提供)
演出擔任小木蘭之一的團員彭瀞瑩。(圖/朱宗慶打擊樂團隊提供)

全新「現代東方感」投影創作與服裝設計

  此次,跨越2021-2022年的演出版本,將藉由全新的投影創作與服裝設計,以「現代東方感」為關鍵詞,呈現當代經典的「不斷進化論」。投影部分,影像設計王奕盛將各場景重新進行色彩分析,運用東方畫作的技法,如留白、潑墨等,搭配3D模型線條創造出不同的變化。

  除直觀的場景,如大漠、戈壁外,也試圖融入更多柔軟的或是具有生命力的物象畫面,藉以傳達木蘭的內心掙扎與剛毅堅韌的情感拉扯,並搭配視角的改變,讓畫面更具流動感。

演出擔任擊樂木蘭之一的團員戴含芝。(圖/朱宗慶打擊樂團隊提供)
演出擔任擊樂木蘭之一的團員戴含芝。(圖/朱宗慶打擊樂團隊提供)

  首度加入擊樂劇場《木蘭》製作群的服裝設計林秉豪,為了讓服裝與台上的現代打擊樂器相襯得宜,下了不少苦工;依據導演李小平的要求抽調戲曲的元素,少了大家熟悉的鳳冠,轉而選用金屬與皮革材質形塑盔甲般的戰爭感,以兼顧角色與場景的搭配,以及打擊樂與京劇的平衡。

  此外,在色彩上運用上,則埋入家族的意象,透過「系統藍色」作為鋪陳木蘭家族的概念;搭配妝容設計,也選擇以金、銀兩色作為主色調,讓這些疤痕變成一種榮譽,像在宣告所有的精力都是生命的紀念。

演出擔任京劇木蘭之一的黃宇琳。(圖/朱宗慶打擊樂團隊提供)
演出擔任京劇木蘭之一的黃宇琳。(圖/朱宗慶打擊樂團隊提供)

樂團世代激盪之展現

  除了音樂語彙的精煉與視覺呈現的翻新以外,演出卡司也有別以往安排,包括京劇木蘭、擊樂木蘭、小木蘭及馬伕等四角色,皆以「雙卡司」方式進行巡演,世代演出者輪番登場,展現各具千秋的詮釋風格和舞台風采。

  此次演出加入了八位「未來世代」是來自朱宗慶打擊樂團2的團員參與,呈現傳承與世代同台的聚合力量。這些新血除了跟著一團團員加緊練習外,更自主要求「加練」,展現新世代的熱情與衝勁。

巨變時代 木蘭象徵積極勇敢

  劇中「木蘭」面對戰爭殺戮的殘酷,面對親情思念的召喚,面對未知與不安,在堅強的外表下,有著「不得不勇敢」的內在情感起伏,時而澎湃、時而傷感、時而不安、時而振奮,此番情感的徘徊,猶如打擊樂團歷經三十五載外部局勢變遷,走在巨變時代裡,面對困境、挑戰與未知,仍懷抱積極向前的勇氣。

  演出者與製作團隊將多年來堅守的核心價值,以及走過2021年的心緒,傾力投注於擊樂劇場《木蘭》作品,在艱辛的環境中,再次審視、映照從事表演藝術工作的初衷,並期待與觀眾在歲末年初共創直擊人心的動人一刻,展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