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傳媒記者陳惠玲專文】

  認識藝術家白育綾大約於2011年,那時因為採訪她在文英館舉辦首次畫展,印象中她積極追求藝術人生,其繪畫經驗從畫室跟隨老師習畫到發表畫作,爾後又到東海大學美術系求學取得美術系學歷,其克服種種困難又堅持往藝術天地耕耘的精神,令人讚嘆這位勇往直前追求夢想的女人!

大墩文化中心主任陳文進與藝術家白育綾談水墨抽象畫。(圖/陳惠玲攝影)
大墩文化中心主任陳文進與藝術家白育綾談水墨抽象畫。(圖/陳惠玲攝影)

  今年三月某日,白育綾分享4月9日在大墩文化中心舉辦個展,展期至4月27日,希望有空能去欣賞。為此,我於展覽首日(4/9)的上午,到大墩文化中心欣賞藝術家白育綾〈行墨〉個展。

從大墩藝廊一樓走至三樓,大約瀏覽了已故漆藝家賴作明的紀念展、藝術家游進賢油畫創作展後,走到三樓是白育綾〈行墨〉個展。看見她正與大墩文化中心主任陳文進分享創作內容與交流,便獨自欣賞其所有展出作品,包括水墨畫、膠彩畫、水墨膠彩複合等畫作。

  三樓入口前端上方,張貼白育綾的簡介及〈行墨〉創作說明。內容指出,透過作品時間軸,投射出書畫自眼前的景過渡至書畫心中的境。此次展覽共分三個主題:其一「逍遙遊」漫步校園內的觀察,將四時雜興,上演的微戲碼;其二「靜好」日常生活靜好時光的感懷記錄;其三「非關自然」:是用形構表現,或解構、或重組、或以美的想像建構。

  陳主任離開現場後,白育綾從第一幅作品〈東方美人〉為我導覽解說。她說,那是2011年的作品,當時進東海美術系入學沒有多久,將茶花、瓷器及面向內側的女人,巧妙運用黑色凸顯神秘內斂〈東方美人〉畫作。

三樓入口左側展覽現場(圖/陳惠玲攝影)
三樓入口左側展覽現場(圖/陳惠玲攝影)

  問:對水墨是什麼樣的感受?白育綾指出,「黑、白、灰對我而言,我很喜歡那視覺的感覺,特別迷人的地方是它最原始的色彩,也象徵是非、黑白,也許不一定是是或非,但也可能是介於中間。

  二人走至作品〈牧田〉前,白育綾分享其創作當時的發想,並舉例三毛寫過一首歌《夢田》,歌詞其中:「每個人心裡一畝一畝田,每個人心裡一個一個夢,一顆呀一顆種子,是我心裡的一畝田….。」白育綾認為繪畫創作和耕田一樣,畫畫也像似為自己種下一顆種子…。畫如何經營、如何耕種其實跟〈牧田〉一樣,她說。

十年檢視水墨創作之路

  經白育綾導覽了整個展場作品後,她分享,此次個展是累積十年的水墨歷程作品呈現,從初心檢視自己的創作之路,把生命體驗轉化成創作,朝著東方形而上的面相思維創作。

  她說,自2016年在大墩六展覽過〈象限微幅〉的西畫創作後,此次以水墨出發,無論是學畫的心路歷程與想法,或是從實驗性出發皆希望盡可能找到自己的創作方向。

  白育綾指出,展覽其中有十幅是東海大學校園的共生系列作品,她說,那是大學時期在校園散步時所看到的景物,想詮釋除了讀書也享受校園之美,且觀察了動物與植物的共生關係。白育綾形容那一段學習的歷程是「逍遙遊」。

  賞析白育綾〈行墨〉 作品遠觀傳遞藝術生命美感欣賞後心得:經由藝術家白育綾解說其行墨作品與創作歷程後,聯想到一位明末清初的藝術家石濤,其藝術哲學《畫語論》是「我、生命、畫」三者合一的美學理論,藝術家如何從白絹紙上運用水墨並簡潔有力傳達這個「我」與生命的關係,是每一位藝術家追求的方向。

白育綾以水墨記錄東海校園的動植物觀察(圖/陳惠玲攝影)
白育綾以水墨記錄東海校園的動植物觀察(圖/陳惠玲攝影)

  這一日,在白育綾的行墨展場內,看見她的近期抽象水墨作品,以實驗性抽象創作尋找藝術方向,或許她那一團團的墨黑已轉化線條或趨向灰與白之間,黑白灰所象徵的意義,正展開她對「我、生命、畫」的觀點一一進行反思。

  欣賞白育綾行墨畫展,從第一次接續第二次的觀後感,第一次近看時對畫作感到不知所云,但第二次退後至遠處觀賞時,從遠觀視角看見了行墨者於點線面的構思與藝術生命美感。

(資料來源:WinNews-威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