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傳媒記者陳惠玲報導】

  歌劇院消息指出,《吳興國經典復刻-參號作品蛻變》將於11月20、21日假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演出,這也是此戲最後一次在臺灣演出。當代傳奇劇場藝術總監吳興國表示,在這個「最好也是最壞的時代」,希望以《蛻變》作為給「厭世代」的真情告白。

《吳興國經典復刻-參號作品蛻變》今日於歌劇院中劇院舉行彩排,畫面由吳興國詮釋全劇段落二〈醒〉(圖/歌劇院提供)
《吳興國經典復刻-參號作品蛻變》今日於歌劇院中劇院舉行彩排,畫面由吳興國詮釋全劇段落二〈醒〉(圖/歌劇院提供)

  《蛻變》取材自捷克小說家卡夫卡的《變形記》,描述青年葛里戈在一覺醒來後變成一隻大蟲、想從人類社會中遁逃卻無力無法,又被家人疏離的孤寂感。全劇由〈夢〉、〈醒〉、〈門〉、〈愛〉、〈禁〉、〈飛〉6個夢串接而成,解構身困在怪蟲體內的年輕靈魂。

  吳興國將分身葛里戈、蟲、母親、父親、妹妹、卡夫卡以及吳興國自己共7個角色,帶領觀眾拆解生命的意義,窺看一個人的生命歷程,從「出生的孩提時代、熱血奮起的青年時代,直至遲暮的老年」探討這個世代面對「父母、社會、自我」各個面向所有的依賴、逃避與害怕。

  這部劇作由吳興國包辦編導演、張大春完美曲詞,跨界結合高科技多媒體、北管、崑曲,透過與影像、物體、自身對話的方式,表現夢境的多重視覺和舞台虛實變化。全劇雖為吳興國一人獨角,但影像中的芸芸眾生都是他心靈的投射,直到最後有別於原著,舞台上的大蟲蛻變成英雄肉身,象徵在疫情時代的每一個你我,團結抗疫,在逆境中絕境萌芽。

蟲殼造型靈感來自「蘭陵王」 吳興國:年輕人戴上面具是為保護自己

  對於《蛻變》的造型設計,被人們所讚譽、帶給觀眾「破格驚喜」的猙獰蟲殼造型,吳興國表示,「戲服設計的過程其實非常困難,雖然蟲殼以玻璃纖維製成,原本以為會很輕,但其實非常重,原型大概有8公斤那麼重,是經過反覆修改才稍稍減輕,但你基本上不會看過有人穿成這樣唱戲,這樣複雜的設計還是要訓練了很久才能適應,在舞台上好好地呈現。」

  製作人林秀偉透露,其實吳興國對「蟲殼」的創作概念來自於「蘭陵王」故事中的面具。傳說蘭陵王因外貌俊美,擔心在戰場上被敵人輕視,必須以猙獰醜惡的面具掩飾自己的美貌,這就好比現代的年輕人,容易因為年輕被忽視、被噤聲,為了不要被社會看不起而武裝自己,就藉此來重新審視卡夫卡,藉由醜化自己來對抗外在世界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