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傳媒記者陳舒奈報導】
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簡稱茶改場)指出,為解決茶產業從農人力高齡化與短缺問題,並為持續提高茶菁採收效率與品質。該場自民國111年起舉辦全國機採茶菁技術競賽,邀請全國主要茶區優秀機採茶師傅透過競賽活動達到技術交流學習及觀摩。
茶改場於(27) 日首次利用該場之智慧化管理茶園辦理「2024 全國機採茶菁技術競賽」,當日邀請有限責任桃園市青年農民生產合作社廖俊融主席講解採茶機操作要領,及進行單人與雙人採茶機操作與示範。該場說明,本次競賽活動全國主要茶區縣市政府全數派員參加,共計有機械採茶好手19組57人,冀由透過現場的相互切磋及單人式採茶機操作示範與簡單機械維護與故障排除的說明,將此技術擴散至全國各茶區廣為茶農朋友利用。
茶改場場長蘇宗振表示,利用機械採收的茶園必須控制茶芽生長整齊,茶農朋友可透過茶樹修剪枝技術、肥培及病蟲害管理來達成;倘若茶農擔心機採後樹勢易衰老之問題,只要機採作業時能控制採摘面勿過低,至少保留當季茶梢1~2葉母葉,再配合適當留養和肥培管理,一定可持續維持茶樹良好的生長勢,並確保茶葉的產量與品質。
該場說明,運用具韌性農業特性的茶園智慧化管理系統能監控茶園微氣候環境變化,及建立精準灌溉與施肥之決策模式,提供做好生育期管理及預測茶葉採收期的重要資訊,即時提供茶菁最佳採摘時機與品質,達到省工、省時及高效之目的。
茶改場補充說明,本次競賽場域種植茶樹為臺茶17號(白鷺),該品種具有樹型直立茶芽粗壯等特性,適合機械採收。配合智慧茶園的管理模式,推估此季臺茶17號經修剪枝樹冠整形後,從萌芽至採收約需45~48天,此時茶芽長至一心6~9葉為最適合機採之茶芽長度。機採茶原則以採嫩為主,透過機採作業剪取一心2~4葉或對口葉2~4葉之鮮嫩茶菁,此時之茶菁原料品質最佳,適合製造各種特色茶類。
一般茶葉品質主要取決於茶菁原料良窳,而本次競賽評審標準重質不重量,採剪茶菁重量僅占20 %,茶菁品質、茶菁採剪高度與平整度各占40 %。茶菁品質為評分關鍵指標,計算方式以標準芽數所占重量之百分比來進行評分,另一項評分重點,為機採後維持茶樹採摘面的平整度及最少需留1~2葉母葉,俾為下一季茶芽萌發的均一性及養分供應預作準備。
本次競賽經過各縣市選手激烈的角逐後,由新北市坪林區奪冠;苗栗縣南庄鄉及南投縣名間鄉榮獲亞軍;嘉義縣番路鄉、南投縣名間鄉、臺北市文山區獲得季軍;新竹縣關西鎮、南投縣名間鄉、花蓮縣瑞穗鄉、臺東縣鹿野鄉獲得特別獎,詳細名單如表一。該場說明,相關獎項將於11月中旬假南港世貿展覽館臺灣茶業博覽會進行頒獎。本次全國機採茶菁技術競賽期藉由各茶區機採茶高手現場技藝展現,互相切磋觀摩學習,在機採茶活動中期能為茶業薪火相傳做見證,持續提升臺茶競爭力。
(資料來源:威傳媒新聞-Win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