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傳媒陳惠玲編輯】

  《行過洛津》改編自國家文藝獎得主施叔青的「臺灣三部曲」的同名首部曲,舖展清領時期嘉慶至咸豐年間的鹿港興衰,由台新藝術獎首獎團隊江之翠劇場與新銳導演陳煜典、《林榮三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得主吳明倫,共同打造結合傳統戲曲與現代劇場的精緻好戲。

  歌劇院藝術總監邱瑗表示:「《行過洛津》是歌劇院首次策劃南管戲曲節目,南管以往是在大戶人家中搬演,演員動作細膩,眼神的流轉與手部的巧勁,無一不是藝術。」本作12月11日至12月12日將於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演出,同來感受南管獨具韻味的溫婉唱念。

喚醒臺灣早期社會歷史記憶 盡現時代下人物樣貌

  洛津為鹿港舊名,鹿港出身的作家施叔青,以其故鄉做為《行過洛津》的背景,透過對地緣的熟稔與歷史發展的理解,重塑在清朝中期由盛而衰的海港城市,細膩地書寫大時代下小人物的故事。《行過洛津》透過下層社會伶人許情的視角,與其跨越社會階層的經歷,勾勒當時移民社會的臺灣各色人物的權力結構與情慾。

《行過洛津》主角許情。(圖/歌劇院提供)
《行過洛津》主角許情。(圖/歌劇院提供)

  2017年江之翠劇場改編《行過洛津》於鹿港今秋藝術節首演,2019年代表臺灣參與法國外亞維儂藝術節,連演21場,令許多觀眾驚嘆。法國《馬賽劇評人報》讚譽:「《行過洛津》就戲劇演繹、南管歌曲、音樂,至舞台佈景、服裝而言,江之翠劇場無疑為表演藝術領域之瑰寶。」

  編劇吳明倫梳理原著,將故事中反覆出現的《陳三五娘》成為另一條敘事線,呼應泉州七子戲班男旦許情來到臺灣後的情感世界。導演陳煜典則藉此安排,將舞台畫面分割成「對台」,同時呈現傳統戲與現代戲,勾勒許情生命歷程。陳煜典表示︰「這兩種戲劇在心中份量是一比一等量,不是誰去服務誰,而是將彼此放在一起,照應出雙方的異同,觀眾可以隨劇情發展選擇移動視線。」

《行過洛津》南管戲之留傘段落。(圖/歌劇院提供)
《行過洛津》南管戲之留傘段落。(圖/歌劇院提供)

現代劇場與南管 精巧勾勒小人物內心

  《行過洛津》故事中,跟隨著泉州七子戲班來臺的主角許情,以扮演南管戲《陳三五娘》中的婢女益春一角風靡鹿港。七子戲班即為早期搬演南管戲的團體,七子戲亦是南管戲劇種之一,以輕緩悠遠的南管音樂為後場,演員使用泉州話演唱。《陳三五娘》是南管戲的傳統代表劇目,講述書生陳三因愛慕富家女子黃五娘,藉故打破鏡子,賣身為奴只為親近佳人。編劇吳明倫與導演陳煜典聚焦於〈留傘〉一折,摘取陳三求愛不成欲離開,黃五娘婢女益春出面奪傘、留傘以挽留陳三的經典段落,呈現南管的細膩演唱,與做工精細的科步。當益春對陳三的聲聲呼喊與挽留,更同時撞擊著許情三進洛津、留與不留的內心徬徨與抉擇。12月,《行過洛津》與臺中觀眾一起體驗清朝時期鹿港的風華絕代。

《行過洛津》舞台設計-兩方對台。(圖/歌劇院提供)
《行過洛津》舞台設計-兩方對台。(圖/歌劇院提供)

2021 NTT遇見巨人─江之翠劇場《行過洛津》
時間:
2021/12/11 (六) 14:30
2021/12/12 (日) 14:30
地點:中劇院

演出團隊/江之翠劇場

創立於1993年,江之翠劇場致力於將傳統南管與梨園戲結合劇場表演藝術,探求古老靈魂在現代社會轉化的新契機,透過傳統藝術質地尋找嶄新迥異的表演元素。現由資深團員陳佳雯及魏美慧在2017年於臺北市重新立案,並擔任正副團長一職。力求浸潤於南管之美的同時,延續前團長周逸昌南管現代化的理念,致力賦予傳統藝術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