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傳媒記者孟憲玉/台北報導】
  2016年推動新南向政策至今已有所成果,但隨著國際的政經局勢不斷變動,面對疫情、高通膨、烏俄戰爭等難關,台灣在新南向的前景上,應如何突破?今(30)日,《今周刊》2022【台灣大未來 國際高峰會】—「智慧結盟.創建未來─新南向新前景」專題對談,邀請中華民國無任所大使林佳龍、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董事長黃志芳、新加坡駐台北商務辦事處代表葉偉傑、永聯物流開發財務長張英微,分享新南向策略與執行經驗,從不同視角提供觀察和解方。

  林佳龍認為,2021年之後,是全球產業鏈重組的時代,新南向政策2.0強調科技數位、產業創新。特別在美中競爭下,台灣不能只做線性分工的隱形冠軍,需要新的思維與作法。台灣擁有智慧製造、智慧交通、智慧城鄉,以及智慧醫療等四大優勢產業,皆有龐大的發展機會與商機。優勢產業的輸出模式同樣需要創新,林佳龍指出創新三大重點,包括建立信賴供應鏈,設備去中國化,以加速強化台灣進入產業鍊重組過程;另外,透過數位創值服務,創造台灣就業機會;最後是系統輸出BOL(營運本地化)模式,帶動台灣與新南向國家的共好。

▲林佳龍:新南向政策2.0啓動,全世界都是我們的人才。(照片提供/今周刊)

  林佳龍說:「產業需要人才!全世界都是我們的人才,包括印度、新加坡等國家。」然而,大量的數位人才都集中在半導體產業,導致台灣高階人才分布不均、供不應求,不利於系統整合產業。「不論是什麼西進、南進,都是要自己上進。」林佳龍提出兩大政策方向,第一,創新教育體制,未來的職能組合是跨領域的整合,以適應市場、科技的變化。第二,延攬國際人才,或是讓台商做跨領域的培訓,採用線上、線下的學習,突破空間、時間的障礙。

  黃志芳認為,全世界正面臨經濟寒冬,通膨怪獸、COVID19,沒那麼容易擺平,另外,俄烏戰爭改變地緣政治,也改變經貿、金融、貨幣的格局。而在經濟寒冬趨勢之下,全球化出現很大的變化,未來與世界的合作出現新樣貌,台灣跟新南向國家需具備什麼樣的新視野,是他一直在思考的。

▲黃志芳:全球供應鏈重組,向南結盟區域夥伴是趨勢。(照片提供/今周刊)

  2018年,川普發動對抗中國貿易,讓全球供應鍊重組、區域製造中心崛起。2021年,台灣出口東協達825億美金,成長35%,遠高於中國、日本、美國。當全球供應鏈重組,開始尋求區域結盟,正印證我們要跟新南向國家合作的政策。怎麼合作?新南向政策已推行5、6年,進入2.0階段,未來將以人工智慧、生物科技、聯網、下時代的通訊、低軌衛星串連為重點,結盟區域夥伴,著眼於影響人類未來生活的科技產業。

  世界的潮流是尋求最密切、距離最近的夥伴建構生活圈。台灣在資訊中心管理、雲端、數據服務,軟硬體的發展具有優勢,但新南向國家的數位科技超前台灣,因此跟新南向國家合作、結盟是順應全球趨勢,也能補足台灣缺的一塊。

  永聯物流財務長張英微認為,總體經濟下的消費力有所成長,物流需求已提升,向南發展的型態可以挹注不同元素,例如倉儲置入綠能的概念,將傳統的倉庫演變成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永聯站在長期角度看市場發展,建置東南亞物流設施是一個機會。

  新加坡駐台北商務辦事處代表葉偉傑則從新加坡角度分析,他認為科技創新推動現有商業模式,必須加快腳步,確保競爭力,數位轉型不只因應經濟的選擇,企業要面對產業、服務變更短週期的挑戰,必須多運用數位科技,改進業務運行。他觀察,透過降低跨境交易成本,數位科技讓中小企業能進入國際市場,他期待台灣以製造、數位經濟的實力致力發展數位科技,讓台灣成為東南亞國家數位發展的夥伴。

  今周刊 第五屆【台灣大未來 國際高峰會──黃金十年 預見2032的台灣】
精彩節目請點擊以下連結觀看
https://youtu.be/f_04Tv-Tu1Q

(資料來源:WinNews-威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