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傳媒記者陳舒奈報導】

  財團法人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11月13日舉辦「2022客家串流計畫-Meta-hakka:後設客域-成果發表會」,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執行長徐世勲表示,本屆共四名青年創作者成為「串流」媒介,進入客庄進行田調,蒐集獨特的生命故事及聲音,深掘客家當代社會議題,將社會觀察轉化為「音樂」、「戲劇」創作,將客家傳統精神與符號轉向當代,展現自我與社會的深度對話。

  徐世勲指出,這四位串流者將於活動中向大家發布創作成果,並分享創作的歷程趣事,與大眾一同豐富「當代客家」的議題與樣貌。

  李沅臻以「頭家娘做麼个-後山客家女性的生命儀式」為(戲劇創作)計畫主題,回到家鄉花蓮玉里進行田調,關照玉里客庄的「頭家娘」們如何兼頭家與娘的角色,平衡「主外」與「主內」兩種不同角色的衝突,並探討閩南與客家通婚的語境下,「頭家娘」們所面臨的文化差異及挑戰。

  張宗坤主題為「秋香:一個客家女工的故事 劇本構成計畫」則以過往勞工研究的專業,進入到新竹、苗栗一帶,觀察客家女工在工運抗爭與家庭生活的相互交錯,把看似不相同的碎片,客家文化、工業、家庭關係等議題串連,呈現客家女性視角下的勞動和生產之關係。

  鍾婕安以主題「禾日木支的清暉」(短片計畫)入選,以苗栗南庄暉老人養護中心作為田野地點,深入探訪客家庄高齡化的議題,利用漸進式參與、觀察與訪談方式,形塑苗栗客家族群在老化過程中,因族群差異形成的老年想像,找出客家高齡世代被遺忘的堅韌與自覺。

  客語音樂創作人劉慧卿回到故鄉竹東,藉由訪談阿麻家的老鄰居,找回小時候與阿麻的「家鄉味」,以翻轉哀歎的音樂,用音樂及歌詞敘述祖孫相依為命以及阿麻樂天知命的豁達性格,並加入插畫家劉芸如的動畫豐富整體歌曲創作。

2022客家串流計畫串流者 成果發表
2022客家串流計畫串流者 成果發表

  臺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執行長徐世勲指出,在這次的客家串流活動中,年輕人對自己的議題有很不樣的觀點,有些對勞工朋友議題或是婦女議題的深入,那這些都是我們在社會上會注意到的議題,除了針對議題深入,最重要的他們在做田野調查與口述歷史,跟受訪者之間的互動過程與情緒之間變化是很有趣的。

  對於串流者想要呈現的劇本或是音樂、噪音的部分,可以做一些不同的詮釋,對這次的議題來講,在表演藝術、歷史的傳承,以不同的方式來呈現,不僅僅是單單著重在客家領域上,這部分表現得反而更好,而都會區的客家跟原鄉的客家是很大的不同,也希望在都會區客家能呈現更多元化的展現方式,也希望能跟國際做更多的溝同,所以這一次年輕人用音樂來呈現所做的田野調查,這部份很棒,在國際上可以容易接受的方式。

  徐世勲強調,台北市客家園區除了舉辦音樂、戲劇等特色活動外,在未來也會加入更多的當代展覽,來培育更多的青年藝術家,讓他們有更多的展現與創作,另外,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也會建構更多的溝通平台,此外,園區已申請環境教育的場域,對於未來國、中小學及幼兒園、公務人員訓練希望能夠來客家文化主題公園這裡,接觸客家文化進而認識。

  2022全球客家串流計畫—串流成果展,11月11日至20日,在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客家音樂戲劇中心1樓沙龍區登場,邀請喜愛台北城市客家文化的民眾一同前來觀展,感受不一樣的客家文化。

(資料來源:WinNews-威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