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傳媒記者陳惠玲報導】

  東海大學消息指出,該校針對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中的「大學院暨院系創新實驗計畫」,從107學年度由理學院四個系和工學院工工系的大一生開始執行,於108學年度「博雅書院」大一生也加入大學院,於109年工學院和管理學院也加入大學院。

「水喝水鳥與晶化實驗」用物理概念使氣壓造成不同製作出喝水鳥,以及將飲品透過晶化(圖/東海大學提供)
「水喝水鳥與晶化實驗」用物理概念使氣壓造成不同製作出喝水鳥,以及將飲品透過晶化(圖/東海大學提供)

  大學院創新計畫主要目的是誘發學生學習動機、厚植博雅底蘊、培育學生具跨域學習的能力及讓養成終生學習習慣,以期開拓未來永續人生,課程以中英文呈現。

大學院成果展

  今(27)日,該校舉行2021大學院成果展,地點於語文館及戶外迴廊,由理學院及工學院同學總計12組共同參與,活動流程有各組上台口頭報告、主題影片欣賞、成果展示區,還有學期作品的欣賞區;成果展目標,期許學生在發表成果展的過程中獲得不同的體驗及收穫,並銜接專業培育跨域課程,為後續專業延伸及未來終生學習做準備。

  學生製作主題不僅環繞著系所專業及跨域課程,也與生活、環保等議題息息相關,今年主題包括無痕生活(Traceless life)、皂咖(Soap Master)、水九木 (NIBO)、醫物數態(Players of Life)、喝水鳥與晶化實驗(The Experiment on Drinking Birds and Crystallization)、徹底看「透」你(The Secret of Transparent Fish)、東海研酒生(THU- ResearC2H5Oher)、顯微密碼(Micro-code)、巧奪天珠 (Marvelous Marbles)、不要塑膠我(Don’t Plastic Me)、我回收你的回收(Recycle your Recycle)、當電機響起你(SpEEker)。

「水九木」以手工自製的天然染劑,傳達與環境友善共存。(圖/東海大學提供)
「水九木」以手工自製的天然染劑,傳達與環境友善共存。(圖/東海大學提供)

  其中「水九木NIBO」是由化學系的黃怡晴等4位同學所創作,其源起於曾參與客家藍染工廠製作而產生的構想,以天然的素材蝶豆花、芡草粉及薑黃粉作為染劑,結合實驗器材而做成美麗的染布作品。

  而應物系馮鈞皓等3位同學的作品「喝水鳥與晶化實驗」,是透過乳化作用、低溫真空烹煮、液態氮和晶球化作用來製成分子料理,利用化學實驗延伸至生活中的料理實作。

「皂咖」利用咖啡渣跟精油製作手工肥皂,廢物再利用。(圖/東海大學提供)
「皂咖」利用咖啡渣跟精油製作手工肥皂,廢物再利用。(圖/東海大學提供)

  化學系蕭又豪同學說明「皂咖」的創作理念,是以使用完的咖啡渣結合棕櫚油、氫氧化鈉及精油製作手工皂,藉此傳達創新及回收再利用的理念給大眾。

師長談大學院計畫

  東海大學副校長王立志開幕致詞時表示,東海大學從四年前開始推動大學院計畫,很多事情我們無法預期會達到怎樣的成果,但我們一定要開始做,更重要的是發揮學生的創意與專業知識結合。

  東海大學大學院前執行長楊定亞表示,一個計劃的成果並非偶然,由於高校深耕計畫、大渡山學會以及一群熱愛教學的老師們的支持,彼此教學相長,促成這項計畫。希望參與的同學能盡力表達自己,將過去一年努力的成果展現出來,同時觀摩別人的作品,凡走過必留下痕跡,這些經歷都會是未來美好的回憶。

  東海大學大學院執行長黃皇男表示,即使面對疫情,大學院團隊仍盡力執行並達成,一個計畫要進行三年實屬不易,學生可以由教室延伸出去,進而將校園、臺灣甚至地球當成學習的場域,唯有與大自然有更多的結合,才能讓生命有所成長與體會。

  東海大學大學院中英文老師童元方致詞中表示,如果要用一個字來表示大學院這一年的過程,那就「connect」,其實就是溝通,然而超乎預料的COVID-19疫情,讓大家的上課模式及師生間的互動有所轉變,雖然彼此距離因此疏遠,但卻也意外形成全新的溝通與合作模式。